今天晚上七點半,信義學堂。
報名的朋友請別忘記,讓我們聽聽唐詩的盛世是怎麼形成的,聽聽李白為什麼能以一個人之力改變了詩的局限。
晚上見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過去我們這麼認識李白——
李白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又號「謫仙人」。唐玄宗時入朝供奉翰林,詩作近九百首,瀟灑脫俗,後世稱其為詩仙。
張大春要我們這麼認識李白——「名滿天下的李白,並不是真正的李白。」
大唐盛世,社會各階層熱衷攀附求名,但商人之子李白不得其門而入。
一整代詩人舞文弄墨背後,更是功名的現實慾望。李白浪漫地懷抱經世之夢,卻錯估時代。而改變了唐詩的李白,在當時其詩作的真正價值並未被理解。
這個時代,更應該讀李白。
一個時代的文化環境,是否能讓才能之士感到有機會出頭,是人人(尤其是年輕從事文創者)都關心的問題。當年李白離開大匡山、離開授業師,決心四處遊歷,尋找經世致用的機會。就像大學畢業投入社會和工作的年輕人,常常苦無機會,而讓人們摸索到中年,回首已無路的時代,不是只有唐朝,這其中的局限究竟何在?
李白及唐代詩人們,沒把詩歌當志業,而錯把詩歌當政治追求的工具。
以小說在港中台三地文壇備受讚譽的張大春,近年轉而追尋漢字來歷、寫古詩、說書、參與京劇新編、甚至為流行歌寫詞。張大春選擇離開喧鬧的小說文壇,脫掉制式寫作,一如他看到李白因為不能科考,所以能給唐詩帶來自由。
對他來說,詩藝絕倫的李白沒有政治腦筋,所以誤判了現實。一個詩(文)人,該不該有那些對政治權力的野心?李白及其同代詩人們所遭遇的挫敗,可以給我們現代人甚麼教訓?